三伏天是什么意思
三伏天是什么意思1
三伏是農歷中一段特殊的時期,是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統(tǒng)稱。三伏約在西歷的6月到9月之間,是中國在農歷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期。一年中初伏、末伏各10天,中伏在不同的年份為10或20天。
三伏天 - 起源
起源于春秋時期的'秦國《史記·秦紀六》中云:“秦德公二年(公元前676年)初伏。”唐人張守節(jié)曰:“六月三伏之節(jié),起秦德公為之,故云初伏,伏者,隱伏避盛暑也。”
三伏天 - 原因
入伏后,地表濕度變大,每天吸收的熱量多,散發(fā)的熱量少,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,所以一天比一天熱,進入三伏,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,天氣就最熱。另外,夏季雨水多,空氣濕度大,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,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。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,在副高的控制下,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,使天氣晴朗少云,有利于陽光照射,地面輻射增溫,天氣就更熱。
三伏天是什么意思2
三伏天艾灸是什么意思
三伏天,是艾灸,溫灸,艾灸療法,溫灸療法等的.最好節(jié)氣,此時機下實行三伏天艾灸溫灸,艾灸溫灸療法的療效至佳,堪稱天時人和溫灸也。
三伏天艾灸是中醫(yī)利用天時,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,望莫錯失良機。
三伏天艾灸方法
1、艾灸順序問題
總原則:先上后下,先背面后正面,先左邊再右邊,先身軀后四肢。有些個別穴位會有個別順序。
2、艾灸頻率問題
平時身體沒有病痛的話,每隔5-7天艾灸保健穴即可,每穴位3-5鐘左右。如果有傷風感冒等病痛,或身體寒癥較重,可以艾灸相應的`穴位,時間可以長一點,5-15分鐘都可以。無病痛的情況下,不要每天艾灸,易上火(口干舌燥、便秘、痘痘、鼻血等)
3、艾灸時間問題
原則上一天任意時間都可以艾灸,上午是艾灸的最佳時間,上午>下午>晚上。晚上10點后最好不好艾灸。晚上適宜養(yǎng)陰。例外:如果是治療失眠癥,臨睡前艾灸效果較好。四季中,夏季是除寒濕補陽氣冬病夏治的最好時節(jié)。
4、氣血問題
艾灸是調動你自身的氣血消滅體內的敵人,多少會損耗自身氣血,所以要注意補氣血。但堅持艾灸,體內陽氣終將勝于邪氣。
三伏天艾灸注意事項
艾灸前
1、因為艾灸時不能吹到風,艾灸前請關小門窗,房間內不可以通風。夏天也是,不可通風不可開空調。
2、飯后不可以馬上艾灸,飯后1小時后才可以灸,因為過飽不可以艾灸。
艾灸中
1、艾灸時不可以過飽或過饑,心情大悲大喜大怒也不可以艾灸,要保持心情平靜舒緩。
2、艾灸中必須多喝溫開水,便于排毒,水溫可以稍微高點。不可以喝冷開水,夏天也是。
3、艾灸中如果穴位表面出現(xiàn)濕氣,是體內寒氣通過穴位排出,體內寒氣較重,艾灸起了作用。
艾灸后
1、艾灸完半小時內,不可以用冷水洗手洗臉。艾灸完畢,全身毛細孔打開,易受寒涼。
2、艾灸后不可馬上洗澡。道理同上。一般情況下,我都是洗好澡后再艾灸;蛘甙耐辏糸_幾小時后再洗澡。
3、艾灸完,如果出現(xiàn)疲勞乏力精神不濟,屬正,F(xiàn)象。此時身體在進行休整,可稍事休息,不必勞累。
三伏天是什么意思3
三伏天
三伏天是什么意思
三伏天是指出現(xiàn)在小暑與處暑之間的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日子。三伏天的“伏”是指“伏邪”,即所謂的“六邪”中的暑邪。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。
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,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,需要查歷書計算,簡單地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,即從夏至后第3個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為10天,中伏為10天或20天,末伏為10天。我國古代流行“干支紀日法”,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,循環(huán)使用。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庚日的“庚”字是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,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。從夏至開始,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,第3個庚日為初伏,第4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。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(xiàn)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,出現(xiàn)5個庚日則為20天?磥,庚日出現(xiàn)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,所以,出現(xiàn)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,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。
三伏天
三伏天指的是哪三伏
三伏,是初伏、中伏和末伏的統(tǒng)稱,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(jié)。每年三伏天出現(xiàn)在公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,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、氣壓低、濕度大、風速小!胺北硎娟帤馐荜枤馑炔胤叵。三伏有初伏、中伏和末伏之分,它的日期是由干支歷的.節(jié)氣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。
我國傳統(tǒng)的推算方法規(guī)定,夏至以后的第3個庚日、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(頭伏)和中伏的開始日期,立秋以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。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,所以初伏、末伏規(guī)定的時間是10天。又因為每年夏至節(jié)氣后的第3個庚日(初伏)出現(xiàn)的遲早不同,中伏的天數(shù)就有長有短,可能是10天,也可能是20天。
三伏天從哪個節(jié)氣開始算
三伏天從夏至開始算。
三伏天的計算是從夏至節(jié)氣開始的,并且三伏天分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且最潮濕悶熱的時期。
雖然每年入伏的時間都不是固定的,一般可以用夏至三庚來計算入伏的時間,其中即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算起為第一伏的開始,稱為初伏;第四個庚日為第二伏的開始,稱為中伏;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第三伏的開始,稱為末伏。
三伏天
三伏天養(yǎng)生
伏天是人體新陳代謝最快的時期,人們對養(yǎng)分的需求大量增加,而且由于天氣炎熱,人們大量排汗,體內水分的流失會導致血液粘稠度升高,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,所以伏天養(yǎng)生十分重要。
人們雖然在夏天十分喜歡吃西瓜,但也要注意西瓜是不能多吃的,因為西瓜是一種性寒的食物,過多食用反而會使身體出現(xiàn)問題。
伏天是需要進補的,人們可以適當增加蛋白質的攝入,多喝水以補充水分,同時可以吃一些滋補的食物,例如可以用西洋參泡茶用,西洋參的滋補作用與茶水的提神作用相結合,有益于身體健康。
再就是夏日鍛煉切忌過度,因夏天本身就是大量消耗水分的時刻,過度運動會加劇身體新陳代謝,這時在高溫的刺激下大腦的神經中樞也會受到抑制,很可能出現(xiàn)猝死等不良現(xiàn)象,散步、慢跑,都是很好的鍛煉辦法。
三伏天是什么意思4
三伏天是什么意思
三伏天出現(xiàn)在小暑和立秋之中,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日子。所謂的“伏天兒”,就是指農歷“三伏天”,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。 可以這樣理解:“伏”就是天氣太熱了,宜伏不宜動。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“伏”,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。三伏是中原地區(qū)在一年中最熱的三、四十天,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,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。
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,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,需要查歷書計算,簡單地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,即從夏至后第3個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為10天,中伏為10天或20天,末伏為10天。我國古代流行“干支紀日法”,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,循環(huán)使用。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庚日的“庚”字是“ 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,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。從夏至開始,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,第3個庚日為初伏,第4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。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(xiàn)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,出現(xiàn)5個庚日則為20天?磥,庚日出現(xiàn)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,所以,出現(xiàn)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,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`情況。
三伏天的氣候特征
氣溫高、氣壓低、濕度大、風速小,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(jié)。這是因為,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長,白天時間長,陽光照射的時間也長,地表吸收的熱量遠大于支出,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熱量增加,溫度持續(xù)增高,在盛夏,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間地表熱量的積累達到高峰。夏季雨水多,空氣濕度大,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,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古人居住環(huán)境惡劣,沒有空調和電風扇,試想如果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習文練武,對于人的意志力會不會是極大的考驗呢?難怪說“夏練三伏
三伏天如何去除濕氣和熱氣
姜
姜是必不可少的家常用品,自古就是助陽之物,含有的姜油酮、姜酚可以驅寒活血、祛濕暖胃、開胃殺菌等各種功效,泛用性廣,效果多而且好,深受人們的喜愛。
艾葉
艾葉中對人有益的成分非常多,其水芹烯、牛澄茄烯、側柏醇、鞣質、維生素A、維生素B等,可以有效的散寒祛濕,溫經止血。一般新鮮的艾葉用來吃,而干的艾葉用來泡,可以搭配出不同的效果,應對各種問題。
拔火罐
拔火罐的歷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,拔火罐利用抽氣產生負吸力,以達到通經活絡、行氣活血、消腫止痛、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。
泡腳
俗話說:“富人吃補品,窮人泡泡腳”用熱水泡腳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(huán),驅除寒冷,促進代謝,最終達到養(yǎng)生保健的目的。用合適的中藥泡腳還可以起到其他作用。
【三伏天是什么意思】相關文章:
三伏天是什么意思03-08
三伏天是什么意思大全(3篇)03-08
獨特的意思是什么03-05
大暑的意思是什么03-06
婉轉的意思是什么03-04
漂亮的意思是什么08-09
消遣的意思是什么12-18
立冬的意思是什么11-08
亡羊補牢的意思是什么06-16